紅軍軍械處的創(chuàng)辦-邊界進入全盛時期
2019-03-10 00:00:00 閱讀:
紅軍軍械處,源于袁文才舊部的槍械修理所。1925年,袁文才下山接受“招安”時只有7條槍,當了寧岡縣保衛(wèi)團的團總。在共產黨員龍超清、劉輝霄的說服下,1926年袁文才率保衛(wèi)團起義,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寧岡縣公署,成立了寧岡縣人民委員會。龍超清任委員長,袁文才任縣農民自衛(wèi)軍總指揮。這時,袁文才連同起義中繳獲的縣清鄉(xiāng)局的槍和收編寧岡下水灣綠林謝福蘭等人的槍,手頭共擁有60支槍,但其中有不少是壞槍。袁文才想起妻叔謝凡經,許多絕活無事自通,請他幫助修理壞槍。謝凡經家受袁文才庇護良多,自然應允,便在壩上網(wǎng)形里試修了幾天,居然真修好了兩支槍。這樣,袁文才便叫謝凡經帶了幾個人搬進步云山的白云寺,正式辦起了一個小小修械所。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進駐茅坪后,聽說袁文才有個修械所,甚為贊賞。工農革命軍中這時正有不少壞槍,便與袁文才商定,從工農革命軍中找了幾位懂修槍的戰(zhàn)士(其中還有一位會做步槍的送子簧、退子鉤的師傅),將修械所擴增至八九人,并改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修械所”。
井岡山會師后,湘南農軍近萬人上山,槍支顯得特別緊張,陳毅為師長的十二師,幾乎是“梭鏢師”。為了增加武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商議,抽調了一批湖南水口山鉛錫礦工出身的戰(zhàn)士,充實到修械所,把修械所正式改為“軍械處”,并將水口山工人出身的軍部特務營長宋喬生派任軍械處處長。
軍械處成立后,工人增至20多人,設備也有所添置。工人們忘我勞動,源源不斷地把修好的槍送往部隊。同時,他們還擴大生產項目,試造土硝、土炮。開始,幾番試驗都失敗了。但宋喬生、謝凡經等毫不氣餒,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終于造成了一門土炮。毛澤東、朱德等聞訊很高興,指示部隊每打一個地方要注意收集臺鉗、鉆頭等,并布置地方政府組織人員廣收廢鐵,充作土炮原料。
龍源口戰(zhàn)斗后,部隊繳獲了敵人七八百支槍,內有不少壞槍。為了武裝地方赤衛(wèi)隊,軍械處再次擴大規(guī)模。經毛澤東提議,1928年7月間,軍械處從步云山白云寺遷至茨坪,并將王佐部鐵匠出身的參謀長刁飛林調入軍械處。
在宋喬生、刁飛林等人的領導下,軍械處的工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經過反復試驗,終于能造“來火槍”、“單響槍”了。
對于這段歷史,當年謝角銘的兒子、謝凡經的侄子謝翔龍說:“步云山紅軍軍械所,是我叔父謝凡經開始搞起來的。1927年農歷八月底,毛主席的隊伍開到茅坪,來了將近一千人。袁文才幫著他們在茅坪設立了后方留守處、醫(yī)院。那時節(jié),毛主席的隊伍也有一些壞槍要修理,而且來了一個姓宋的人更加會修槍,見袁文才有這么一個小攤子,就要合起來搞;袁文才當然同意。到了紅軍幾次打下永新后,這個修械處的人更多了,把南北殿的十幾個房都占滿了。后來,修械處又移到茨坪去了。”
紅軍軍械處的創(chuàng)辦,為部隊及地方武裝修造槍支武器,提高軍事戰(zhàn)斗力,作出了出色的貢獻,成為我軍最早的“兵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