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寧岡為中心、以井岡山為依托的羅霄山脈中段割據局面的形成-三縣紅色政權的建立
2019-03-10 00:00:00 閱讀:
從1927年10月起,至1928年2月,工農革命軍經過艱難的創(chuàng)造與割據,先后在茶陵、遂川、寧岡三縣建立了紅色政權,根據地范圍已擁有寧岡全縣,永新、遂川、蓮花、酃縣、茶陵各一小部。這標志著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立已粗具規(guī)模,羅霄山脈中段工農武裝割據局面業(yè)已形成。
這一切都來之不易。誠如毛澤東在《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報告》中所述:“湘贛邊界的工作,從去年十月做起。開頭,各縣完全沒有了黨的組織,地方武裝只有袁文才、王佐各六十支舊槍在井岡山附近,永新、蓮花、茶陵、酃縣四縣農民自衛(wèi)軍槍支全數繳給了豪紳階級,群眾革命情緒已經被壓下去了。到今年二月,寧岡、永新、茶陵、遂川都有了黨的縣委,酃縣有了特別區(qū)委,蓮花亦開始建立黨的組織,和萬安縣委發(fā)生了關系。地方武裝,除酃縣外,各縣都有了少數……”
湘贛邊工農武裝割據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表明大革命失敗特別是秋收起義失利以后,我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始尋找到了一條成功的道路――以寧岡為中心、以井岡山為依托的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革命道路。
這一道路的探得,其成功的秘訣在何處呢?我們認為:主要得力于毛澤東的“三次決策”:
一是文家市會合后放棄攻打長沙、轉兵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正確決策。
秋收起義三路人馬相繼受挫后,毛澤東在向文家市會合的途中,就以前委書記的名義給師長余灑度去信,“囑度即將部隊改道退萍鄉(xiāng)再說”。在文家市會議上,毛澤東竭力否定了“取瀏陽直攻長沙”的錯誤主張,作出“以前敵委員會決議,以保存實力,應退萍鄉(xiāng)”的決策,“次日部隊即向萍鄉(xiāng)退卻”。向萍鄉(xiāng)退卻,退往哪里?退往“眉毛畫得最濃的”羅霄山脈中段,去當革命的“山大王”。這是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利后、引兵井岡前所作出的第一次正確決策。這一決策無疑是中國革命勝利的起點。正如何長工在《秋收起義和引兵井岡山》一文中所言:“此后,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轉移,開始了‘引兵井岡山’。這是中國革命了不起的偉大戰(zhàn)略轉移。從此中國革命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二是毛澤東關于以寧岡為中心建立軍事大本營的正確決策。
毛澤東率部上山以后,究竟確定在哪里安營扎寨,建立軍事大本營,是經過一番周密思考,最后作出抉擇的。
據文獻資料記載,毛澤東在引兵井岡、茅坪安家后不久,即1927年的12月份,就有“以寧岡為中心建立軍事大本營”的考慮。所據如下: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最新編著的《毛澤東年譜》(上卷)披露:(1927年)12月18日,在井岡山會師前,毛澤東曾致信中共湖南省委,提議改組前敵委員會,表示朱、毛兩部將建立聯(lián)合領導的意向。信中說:部隊行動,由朱德、陳毅、張子清、宛希先、余賁民、袁文才、毛澤東七人組成前委,請批準。如系駐軍,則應組織湘贛特別委員會,指揮軍事及交界八縣黨務、農村暴動等,人員除上述七人外加江西的劉真,請呈報中央批準。又朱云卿應加入前委和特委。
此信原件及全文我們沒有見到。其中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12月18日之行文時間。此時正值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攻克茶陵之后,毛澤東去茶陵之前,他因腳傷留在茅坪從事社會調查。二是提及袁文才。這時的袁文才部正接受工農革命軍的整訓與練兵,尚未正式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團??梢?,毛澤東1928年11、12月間在茅坪從事社會調查時,就已有了以寧岡為中心建立大本營的考慮。否則,他絕不會將寧岡的“山大王”袁文才列進前委委員名單,并請中央批準。顯然,毛澤東是把寧岡與袁文才、大本營放在一起通盤考慮的。
對此信,杜修經當年的一份報告可作印證。“寧岡是一個多山的小縣,有一座大山,圍繞這山的有永新、遂川、酃縣、茶陵、蓮花五縣,寧岡是中心,易守難攻,而各縣民眾運動經過了半年來的經營,也略有基礎。同時向茶陵、永新進展,可以影響兩省,并兩省上游。以此地為大本營的意見,澤東同志早有了,便有邊界特委組織的建議?!?br />
關于1928年12月以寧岡為中心建立大本營的構想,毛澤東起草的又一份文件亦可說明。1928年5月2日,他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委書記的名義,給中共中央去信。其中說:“去年十二月前委會即有建議組織邊界特委,湘省委及中央最好另派得力同志來做書記,事實上毛同志任軍事工作很難兼職?,F(xiàn)于吉安來信之后,大家意思即把特委組織起來,你認為如何?聽兄處明示。組織一定任組織,這以寧岡為中心,羅霄山脈政權之建立,黨之強有力,軍力去造就實在湘贛兩省之革命根據地之一,此理毛同志等業(yè)已累次呈明在案。由湘南特委轉湖南省委轉中央,多久未見奉準駁明文,間從安源市委來信中偶有湖南省委已核準的話,但并非省委明示?!?br />
從上述三份歷史文獻資料可以判斷,毛澤東在上山后兩個月即1927年12月間,就有“以寧岡為中心”建立軍事大本營乃至“羅霄山脈政權”的構想,并提出了組建中共湘贛邊特委的建議,而且已“累次呈明在案”。意見是明確的,決心也開始形成,只是沒有得到中共湖南省委的“明示”批準而已。
三是毛澤東對建立以井岡山為依托的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正確決策。
井岡山,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杜修經說:“寧岡是一個多山的小縣,有一座大山”,“易守難攻”,這顯然是指井岡山。楊克敏在1929年2月25日的報告中說:“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是很好的軍事根據地,于是創(chuàng)造羅霄山脈中段的割據,建立羅霄山脈中段的政權,為朱毛部當時唯一的工作和企圖,于是偉大的奮斗和激烈的斗爭,一幕一幕的開展起來。”陳毅在1929年9月1日的報告中說:“寧岡七縣皆同屬崇山峻嶺,尤以井岡山為最險要,周圍約有二百余里,四軍得此地勢即可休整整頓,當時決定在寧岡建立軍事根據地,分兵到各縣游擊發(fā)動群眾斗爭,這一個政策非常正確?!?br />
杜修經、楊克敏、陳毅均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重要人物,他們的這些思想,是在實踐中對割據斗爭的觀察并接受了毛澤東的啟發(fā)而形成的。因為,毛澤東對以井岡山為依托的羅霄山脈中段的各項條件有過縝密的比較分析,爾后才形成了決策。
毛澤東是怎么比較的呢?他在《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報告》中分析認為:羅霄山脈分北段、中段、南段,自廣東北部沿湘贛兩省邊界至湖北北部?!氨倍蔚貏莶蝗缰卸蔚目蛇M可守,又太迫近了大的政治都會,如果沒有迅速奪取長沙或武漢的計劃,則屯置比較大的軍力于瀏、醴、萍、銅一帶是很危險的。南段地勢較北段好,但群眾基礎不如中段,政治上及于湘贛兩省的影響小些。不如中段一舉一動可以影響兩省的下游?!?br />
中段呢?毛澤東在分析于四圍白色政權的中間,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原因時,曾提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有很好的群眾;2.有很好的黨;3.有相當力量的紅軍;4.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勢;5.有足夠給養(yǎng)的經濟力。通過一年的割據,他認為中段的長處是這幾條都具備,而且在第四條中明確地說明:“有很好的軍事根據地井岡山,其他地方武裝的根據地各縣都有。”中段的缺點只是:因割據已久,“圍剿”軍多,經濟問題,特別是現(xiàn)金問題,十分困難。
為此,毛澤東在同篇報告中特別強調軍事根據地的重要性,說:“在四周白色政權中間的赤色割據,山險的軍事根據地是不可少的。因為四周都是敵人,防御要向四面防御,非藉自然的山險以補助人力偶然的不足(如敵人最大最危急時),欲求在資產階級政權穩(wěn)定的時候,赤色割據之長期存在,是很困難的?!?br />
所以,毛澤東認定:“整個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最利于我們的軍事割據?!?br />
毛澤東關于建立以寧岡為中心、以井岡山為依托的羅霄山脈中段政權決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決策始于1927年12月,最后確立大約在1928年的4月底5月初。這時朱毛兩部已勝利會師,羅霄山脈中段割據政權已粗具規(guī)模,半年多來的斗爭實踐已充分證明毛澤東關于“以寧岡為大本營”的最初構想是完全正確的。為了布置朱毛會師后的長期斗爭,必須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戰(zhàn)略基地,必須下決策的決心。這一決策的最終確立,有三份歷史文獻可以印證:一是毛澤東1928年5月2日給中央的報告指出“以寧岡為中心羅霄山脈政權之建立”和組建湘贛邊特委的計劃。二是楊克敏向湖南省委報告中的記述:“邊界自毛部去春(1928)自湖南與朱部會合(今)重來后,確立了建立羅霄山脈中段的割據政權的決心?!比侵泄埠鲜∥?928年6月19日給邊界特委和四軍軍委的批復信函:“以羅霄山脈中段為根據地的計劃,省委完全同意?!笨梢姡瑳Q心下了,計劃報了,省委也批了。這一決策的最終確立,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這是后話。
以寧岡為中心、以井岡山為依托的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割據局面形成后,一幕幕“偉大的奮斗和激烈的斗爭”又開始了。